翻譯委員會成員簡介

 

猶太人對於聖經的抄寫是非常的嚴謹的,必須要指定支派的人,並且要敬虔愛主,侍奉主有一定的資歷,並且對聖經的態度是非常嚴謹和認真,願意付代價的……才可以有資格抄寫聖經。

同理,出於對天主話語的敬畏和尊重,對於聖經的翻譯者,也不可以馬虎。他們必須有如下的條件作為基礎,並且最終翻譯的成果能出版發行被主使用,才配得上是主的僕人,被主揀選使用的器皿:

  1. 信仰立場純正,敬畏主,對聖經真理堅信不疑,並且有服侍主的心;
  2. 精通聖經的原文語言(舊約希伯來文、新約希臘文)以及要翻譯的目標國家的語言,例如(中文的文言文,或者北京官話,或者其他方言);
  3. 不單是只是會翻譯的語言,還要認識、了解到當地人的風土人情和喜好,能夠用他們熟悉的辭彙、語言、語境表達聖經的意思。讓他們的翻譯更加深到讀者對聖經經文的理解,讓大多數人都可以知道聖經的意圖和意思;
  4. 有機構和團體支持足夠的人力物力財力來支持翻譯的成果,並最終能夠印刷出版發行;
  5. 所翻譯出的聖經,在當地有相當大的影響力,能被主使用,影響到那個國家地區的人認罪悔改,被主使用。

那麼我們看看,北京官話本聖經的翻譯者,他們的背景是怎樣的,他們的見證與資質是否符合以上的要求:

丁韙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 1827-1916)

丁韙良,字冠西,號惪三。1827年,出生於美國印第安納州的一個牧師家庭,父及兄弟皆為牧師。1850年,丁韙良志願參加美國北長老會的海外傳教使團,並被派往中國的寧波。作為美方的漢語翻譯,他親自參與了1858年《中美天津條約》的簽訂。此後他從寧波轉到了北京,在那兒傳教並開辦學校。1863年,丁韙良開始著手翻譯美國人惠頓的《萬國公法》,該書受到恭親王等人的賞識,由總理衙門撥專款付印出版。

1869年,在海關總稅務司赫德的大力推薦下,丁韙良辭去了在美國北長老會的教職,出任京師同文館總教習。1898年,京師大學堂成立,光緒皇帝授丁韙良二品頂戴,並任命他為京師大學堂首任總教習。1902年,清廷頒令恢復京師大學堂,丁韙良又被重新任命為總教習。但西教習們因向清廷要求補償薪金引起糾紛,新任管學大臣張百熙借經費緊張為由,集體辭退了丁韙良等西教習。1916年12月17日,丁韙良下廚房時在北京去世,與妻子同葬於西直門外的一塊墓地。

丁韙良於1864年以北方官話翻譯的《官話約翰福音書》是中國近代史上已知現存最早刊印出版的歐化白話文文本。他的歐化白話譯經在一定程度上為胡適在五四白話文運動中的白話文改造提供過寶貴的示範性資源,從而為漢語歐化白話文的形成做出了潛在貢獻。也因此帶動了「北京官話聖經翻譯」委員會的成員參與到此項事工中,以至於後來完成了「北京官話聖經」的翻譯工作。


包爾騰(John Shaw Burdon 1826-1907)

包爾騰於1826年12月出生在蘇格蘭珀斯郡(Perthshire)的一個小鎮,是家中的獨生子。由於父親早亡,由其在利物浦(Liverpool)的叔父撫養長大。稍長,包爾騰前往格拉斯哥(Glasgow)求學。1849年入讀聖公會宣教學院(Anglican Mission College);1852年12月由倫敦主教封立為會吏,翌年由大英教會(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派往中國宣教,於1853年9月抵達上海。1854年10月,包爾騰由香港維多利亞教區施美夫主教(Bishop George Smith)按立為牧師,其後主要在江浙一帶宣教,期間曾前往南京走訪太平天國領袖們。從1858-1861年間,他先後在杭州、寧波和紹興等地宣教並建立教會。

1862年初,包爾騰奉調前往北京開闢宣教工場,成為首批進入北京的西方宣教士之一。同年,洋務派領袖恭親王奕訢、桂良和文祥等人奏請朝廷籌辦「同文館」,目的是培養足夠的「通事」和「譯員」,以應付外交事務。8月24日,京師同文館正式開學,這是中國第一所新式學堂,隸屬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初設英文館,後增設法文、俄文、德文、日文、格致(自然科學之統稱)和化學等館;1866年時又增設天文及算學等課程。學制分五年、八年兩種。八年制又分前館、後館。後館學有成效者升入前館。學員除了學習西方語言外,還兼學上述學科,以及醫學、機器製造、西洋史地和萬國公法等科目。該校設管理大臣、總教習和副教習等職。包爾騰精通中文,在時任英國駐華公使館參贊威妥瑪(Sir Thomas Wade)的推薦下,擔任同文館首任總教習。總理衙門事先對他進行了考核,認為他「尚屬誠實」,「以之教習學生,似可無事苛求」,但要求包爾騰只能講授語言文字,不得傳教。同時亦囑咐漢人教習徐樹琳對包爾騰暗中予以稽查和監督。

1864年5月,即包爾騰在華辛勤勞作11年之後回英國述職。1865年再次來華,在駐京英國領事館內做牧師(1865-1872)。1865年,他和首批入京的英美宣教士艾約瑟(Joseph Edkins)、丁韙良(William Parsons Martin)、施約瑟(Samuel Isaac Schereschewsky)、白漢理(Henry Blodget)等人組成「北京譯經委員會」,著手翻譯第一部北京官話本《新約聖經》,該譯本於1872年出版發行,在中國教會流行使用40餘年之久。1872年,包爾騰還與施約瑟合作,在北京編譯出版了《公禱書》(The Book of Common Prayer),成為日後中國聖公會通用《公禱書》之藍本。


艾約瑟(Joseph Edkins, 1823-1905)

艾約瑟於1823年12月19日出生在一個基督徒家庭,父親是牧師,因此他從小在一個敬虔的環境中長大。後就讀於倫敦大學,受過系統的從古典到近代的文史和科學知識的訓練。畢業後,他繼續接受神學教育,1847年被按立為牧師。不久他立志到中國宣教,遂加入當時最具影響的英國倫敦宣道會(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簡稱「倫敦會」)。1848年3月19日,25歲的艾約瑟乘船啟航遠赴中國;9月2日抵達上海,開始其在華57年的宣教生涯。

艾約瑟具有卓越的語言天才,他掌握的語言有英語、法語、德語、拉丁語、希臘語、希伯來語、波斯語、梵語、漢語、苗語、日語、滿語、朝鮮語、藏語、蒙古語、泰米爾語、敘利亞語等。這為他以文化、教育來從事宣教活動提供了極大的方便,自然也非常有利於他向中國人傳播西方文化知識。

艾約瑟和王韜合譯了《重學淺說》、《光學圖說》、《格致新學提綱》、《西國天學源流》和《中西通書》等書;還同李善蘭、偉烈亞力(Alexander Wylie)、韋廉臣(Alexander Williamson)合譯了《談天》、《代數學》、《代微積拾級》、《圓錐曲線說》、《奈瑞數理》、《重學》、《植物學》等書,均由墨海書館出版。在中文聖經翻譯方面,也有艾約瑟的功勞。他先後參加兩個譯經委員會的工作,一個是「北京官話譯本」;另一個是「深文理和合譯本」。


白漢理(Henry Blodget, 1825-1903)

白漢理,美國公理會教士,神學博士。是第一個進入天津傳教的宣教士,是個敢想敢幹、不拘泥現狀的人。他1854年偕妻來華佈道興學,駐上海。但他的目光一直盯著北方。1860年英法聯軍侵略天津,他借口有病在南方不利於修養,搭乘英國軍需船來到天津,在天后宮租了個大殿,為那些英軍做祈禱。他後來又與倫敦會的禮一視j.jees和循道公會的郝韙廉w. hall等籌建聯合教堂。

清同治三年(1864年),白漢理創辦「男蒙館」,以小學教育為主,成為北京市第一所教會學校,即後來私立育英中學的發端。其後北京教務發展,漸次形成北京眾議會。曾參與多種版本新約聖經的翻譯。1894年退休回國。


施約瑟(Samuel Isaac Joseph Schereschewsky, 1831—1906)

1831年5月23日施約瑟出生在俄羅斯屬地立陶宛的猶太人家庭。1852年,施約瑟前往德國的布雷斯勞大學(Breslau University)攻讀東方語言課程,結識了倫敦傳道會成員、猶太基督徒紐曼博士(H.C.Neumann,1778-1865),得以了解當時德國的現代聖經批評學,並對基督教產生了好感。1854年6月,施約瑟移民美國,並很快受洗入教。他先就讀於賓夕法尼亞州阿勒格尼市的西方神學院,兩年後轉往紐約聖公會綜合神學院。在聖經學系主任特納教授(Samuel Hulbert Turner, 1790-1861)和聖公會中國差會首任主教文惠廉(William Jones Boone,1811-1864)的影響下,他決意前往中國傳教,並立志要把聖經翻譯成中文。1859 年 7 月,他以美國聖公會海外傳教士的身份前往上海,在航行途中開始學習漢語。據稱施約瑟在該年7月13日離美赴華時對漢語一無所知,在旅行途中由文惠廉主教指導研習,到12月21日在上海登岸時,他已經可以用文言文流利書寫。

1862年,施約瑟被文惠廉主教派往北京,在剛成立不久的美國公使館擔任翻譯,負責開拓聖公會在華北地區的教務事業。1864 年,他和幾位新教傳教士組成「北京翻譯委員會」(The Peking Translation Committee),旨在推動北京官話本《新約全書》的翻譯。同時,他還和英國傳教士包約翰一起將《公禱書》中最重要的部分翻譯成北京官話,通行於當時的禮拜堂主日學中。鑒於施約瑟精通希伯來語和具有猶太文化背景,他被推薦獨力承擔將希伯來語《舊約》翻譯成北京官話的任務。

後來,施約瑟又獨自一人將整本聖經翻譯成文言文(淺文理聖經)。1898年出版文理新約,1902年譯完舊約,出版文理新舊約聖經。在翻譯文理聖經期間,施約瑟中風,後來只用兩個能活動的指頭工作,故此文理譯本被稱為「二指版聖經」。由於施約瑟翻譯中文聖經的卓越貢獻,後人稱施約瑟為「譯經王子」的特殊稱號。